欢迎来到 电玩999 电玩网

您当前的位置:电玩网>电玩资讯>玩家心得>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热点资讯

更多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2016-11-04  |  来源:互联网  |  小编:admin  |   人看过  

前段时间,我们做了街机游戏《惩罚者》的视频回顾。由于游戏受众和命名习惯的关系,该视频的传播并没有之前的《吞食天地》和《恐龙快打》视频节目那么广。但我们依然惊讶于观众在评论里的大量互动——来自各地的网友不断留言,告诉我们这个游戏在他们家乡的别称,大多是我们闻所未闻的。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评论里还有人提到了“新快四”,你可能还听说过“新快三”或“新快二”

这些命名很多是基于主角“惩罚者”放保命技的吼声音译。由于那时候游戏里的电音精度很低,模拟的人声非常模糊,全国各地方言官话差别很大,所以音译出的名字五花八门。我们把读者反馈的“惩罚者”名称整理了一下,林林总总大概有近20个。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而2P角色 Nick Fury(就是那位神盾局前局长)由于叼烟斗的特征非常明显,命名基本摆脱了“嘶吼”的痕迹。有读者留言说在他的家乡叫“烟客”,的确比较有意境。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全国各地对《惩罚者》2P角色的命名同样有很多种,我们也大致整理了一下: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某些街机游戏名称或角色名在国内拥有多种别称,这是一种本土文化的表现,此现象也并非街机独有。事实上,假如一种东西不是生活必需品,在各地都有存在,且各地之间对此缺乏足够的沟通必要,又缺乏可信资讯的外来传播,就会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命名现象。

最典型的例子是扑克牌。全国各地对扑克中J、Q、K、A和Joker的叫法各不相同。拿Joker来说,常见的是“大小王”,此外还有“大小鬼”“大小驴”“大小令”“大小马”“大小牛”“大小妖”“大小儿”等数十种俗称。

但电子游戏在中国,却几乎只有一部分街机游戏遭遇了各地命名不统一的现象。无论是红白机FC游戏,还是后来的电脑游戏,命名的统一程度都高了很多。

先说FC,上世纪80年代末,台湾的“胜天”“小天才”等FC仿制机从东南福建等省流入大陆,经小渠道传至全国。随后南方工厂窥得商机,规模化量产仿制机,在国营商场上架,红白机自此风靡全国。由于正版卡带昂贵且缺乏渠道,“N合一”这种中国特色的盗版黄卡顺势而生,在各大商场销售,占据了主流市场。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游戏命名作为一种资讯,依附于黄卡这一载体,经过全国销售网络,形成了全国性的大致统一。因为无论你在哪个省份,你看到的卡带上的命名都是基本一样的。而角色命名由于早期FC游戏可选角色有限,大多是 “主杆、副杆”和“主机、副机”。

但这种情况到了街机身上不再适用。上世纪90年代初街机开始在国内流行,它的核心是盗版基板,玩家接触不到;外设框体也不能永久烙上游戏名,不然换了基板就没法用。所以那些年的玩家在街机房里,只能通过屏幕显示的内容判断机子安装的是哪个游戏,关了机器就压根分辨不出。有的街机房老板会随便拿张纸写上游戏名贴在机子上,但也只是一种个体行为,无法成为流通全国的资讯。

回过头来再看中国玩家对街机游戏、角色命名的现象,可以发现一个事实:街机的流行,恰好处在一个资讯传播的特殊时间节点。

那时候的街机房并不像现在一样开在大商场里,多处在居民区、市场、学校附近,和录像厅、台球厅一样烟雾缭绕、灯光昏暗,属于“社会闲散人员”和中小学生聚集的地方,本地活跃度高,但对外沟通极其有限,符合前述“各地之间对此缺乏足够的沟通必要”的特征。所以游戏和角色的命名本地特征明显,官方命名仅在东部一些发达城市才有普及。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那年代中小城市基本看不到这种框体

游戏和角色命名再次成为一种可以在全国传播的资讯,要借助杂志报刊——这种全国发行的信息传递工具。我们来看看早期几个比较著名的相关刊物创刊时间:

《GAME集中营》(后改名《电子游戏软件》),1994年6月

《家用电脑与游戏机》,1994年6月

《大众软件》,1995年8月

《游戏机实用技术》,1998年创刊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再来看看早期比较流行的街机游戏发行年,它们流入大陆的年代会晚于这个时间,但通常不会超过一年。

《街头霸王2》1991年

《名将》1991年11月

《吞食天地2》,1992年11月

《恐龙快打》,1993年4月

《惩罚者》,1993年4月

不难发现,这几个街机游戏完美地卡进了这段空白期。相应的,1994年10月发布的《侍魂2》,角色名称在全国已经基本统一,哪怕是“娜可露露”这种在游戏中由片假名组成的名字。

到1995年7月发布的《拳皇95》,游戏内的名称基本都是英文,但“草薙京”“八神庵”的官方命名已经在全国基本达到了统一,无疑是借力于杂志报刊的资讯传播。特别是电软在1996年出版《格斗天书》后,所有早期街机格斗游戏的角色命名都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

“命名规律”

别称异名的内容绝不仅仅限于名称的替代,它明确地表现着潜在的文化心态,而不单单是指示称谓的符号。

这种潜在的文化心态若展开论述,是本文篇幅所难承受的。简单来说,潜在的文化心态决定了命名是否能够被同一语境、同一文化环境的人所接受。后面我们再举一些命名例子,都是潜在文化心态的体现。

很多玩家都会依据选人界面的排序给角色命名: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这是一种通用命名法,而更有特色的是依据角色颜色给角色命名,比如《快打旋风》在有的地区就被叫做“红人白人大汉”。

这种命名方法最为直观,在全国可以通用,但具体到地方,会衍生出更容易被本地文化接受的衍生名。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以街霸举例,隆和肯是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主角,色调是一红一白,选人界面会显示日本国旗和美国国旗,这决定了他们在各地的不同叫法。比如(常见叫法):

云南:日疯,美疯

上海:白疯,红疯

天津:白狗,红狗

吉林:白日,红美

还有一些地方是“白人红人”“白娃红娃”“白衣红衣”等等,它们有一个共性,都不约而同地用颜色或国籍这种显著特征来命名。颜色是一种直观的视觉,国籍则是因为这两个国家国旗辨识度高,而且由于历史原因,在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心里有特殊感情。

天津的叫法比较别致,有“狗”这种含有轻蔑色彩的措辞。抛开当地幽默讽刺的曲艺文化不谈,很多地方的街机房早年聚集的人,“社会青年”居多,说话习惯不太注意文明礼貌。在这种文化影响下,春丽的命名就比较尴尬:“婊子”“小妞”“娘们”“小女人”等称呼在文化惯性为“男尊女卑”的地区非常常见。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如果角色的颜色特征不明显,其身体特征就成为人们命名的首要依据。像隆和肯由于衣服“破烂”在有的地方被称作“大讨、二讨”(大乞丐、二乞丐);而巴洛克作为街霸中唯一一个带有武器的角色,各地无论是叫他“钩王”“爪子”“叉子”还是“钩挠儿”,都是围绕他的武器命名;古烈的军人身份和发型让他有了 “大兵”“美国大兵”“美兵”“扫把头”这类别称;达尔西姆的瑜伽术让人印象深刻,“长臂”“长手长脚”都成了他的名字。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有两个街霸角色很罕见地在能在全国实现较为统一的命名——拜森和维加。因为这两个角色显著的职业特征让他们实现了全国玩家在认知上的统一。拜森是一个拳击手,在那个泰森大热的年代,全国基本都叫他“拳王”“泰森”。维加就更典型了,其标志性的大盖帽使得“警察”基本成为他的全国通称。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以职业命名的例子还有个热门角色——《恐龙快打》中的穆斯塔法。我们在之前发布的视频《恐龙快打》下的评论中不无惊讶地发现,这个游戏中最好用的角色除了以颜色特征命名的“黄帽”“绿人”外,还有“老民工”“清洁工”“农民”“特工”“水手”“工人”等职业称呼。这大概是因为穆斯塔法的扮相现实感较强,但职业特征又不是那么明显,所以命名的本地倾向就很突出。像 “水手”应该是沿海地区的叫法,“工人”可能更倾向是内陆工业城市的叫法。

一个街机游戏在中国可以产生多少别名?

假如以上特征都不明显,最直观的命名方式就是角色的喊叫声了。前面说的“惩罚者”就属于这一范畴,这个角色身上青白混搭,衣着太过个性而难以与实际生活联系,招式和2P的尼克弗瑞相比差异性也不大,最后就只能从放保命的喊叫声命名——这个保命技能在游戏中用的很频,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

街霸中的沙加特也是这样一个角色,那个年代知道泰拳的人不多,而沙加特在游戏中频繁使用猛虎波喊出的“来根儿(泰格儿)”达到洗脑循环的效果,成为命名依据。也有地区直接引申成“嗨一根儿”,与生活相联系。顺带一提,角色招式在那个年代由于不好形容,玩家交流时多使用发招的喊声来描述,也算是一种颇有特色的街机文化。

这几个例子只是茫茫多街机游戏命名中的几个,更多的游戏命名还分散在各地自己的文化圈中,难以统计整理。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统一了游戏圈的语境,像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命名文化,以后可能不会再有了

分享吧~提高逼格:
分享代码网站注册去

文章评论


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 拒绝盗版游戏 注意自我保护 谨防受骗上当 适度游戏益脑 沉边游戏伤身 合理安排时间 享受健康生活

游戏作品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您按照《版权保护投诉指引》来信告知,本网站将应您的要求删除。